序 言
禪的宗旨是從佛教傳下來的,已有2500年的歷史了。
中國的佛教從根本上說應該是屬於大乘佛教的理念。這種理念是由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帶到中國。他在西元520年左右,從錫蘭(即今天的斯里蘭卡,是印度洋島國)來到中國。那時大乘佛教在中國已廣泛傳播,有一部分人一味研究佛教教理,但是菩提達摩卻強調禪修和直悟,從此一場佛教的變革就開始了,禪宗就是這產物。
達摩初到中國時,到南方拜見了梁武帝。因為梁武帝「有眼不識真佛」,達摩於是就離開了。後來梁武帝後悔,派人前去追趕,眼看前面已經沒有路了,達摩「一葦渡江」來到北魏,在那裏他不吃不喝,面壁靜坐了9年。相傳在他面壁的最後一刻,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,說道:「天上地下,惟我獨尊!」他成佛了。
一天,一個和尚來參訪他,這個人就是慧可,禪宗後來的二祖。他想拜達摩為師,但達摩不理睬他。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,慧可就一直在外面站立著。後來紛紛揚揚的大雪把他的膝蓋都埋沒了,達摩仍不為其熱忱所動。
慧可絕望了,他用劍砍下自己的一條手臂,遞給達摩,表示自己求法的堅決意志。達摩看他意志堅決,於是就答應了他。
此後,達摩開始傳揚禪宗。他駐足於嵩山少林寺,據說,他在那裏開創了少林武術。
慧可成為禪宗二祖後,達摩就啟程回了印度。那時,他已經很老了,據說已有150歲了。但禪宗傳至慧能時,才開始有很大影響,他的風格充分體現了禪的精神,從他開始,禪宗進入黃金時代。
西元676年,慧能正式決定出山傳法。他最先去了法性寺。進入寺廟後,他聽到二比丘在一旗杆旁爭論旗的飄動問題。
一人說:「是幡動。」另一人說:「是風動。」慧能說:「不是幡動,不是風動,是你們心動。」由此,可見禪之思想。
慧能在76歲時,即唐朝文化處於頂峰的時刻圓寂。他的幾千弟子將他的頓悟思想傳播開了。
禪宗認為:所有的煩惱和衝突都源於對萬物的分別和執著,而事實上萬物是統一、連續的。覺悟就是了悟萬物一體,是實現自我也是領悟到無物獨存,領悟到「一即一切」。一位現代禪師說:「禪是對生命完整意蘊的領悟。」而生命的完整意蘊超越於知性思量之外。
什麼是禪?
佛曰:不可說,不可說。
大通禪師說:禪!
趙州禪師說:吃茶去!
發國才子胡蘭成說:禪是一枝花。
國學大師南懷瑾說:羚羊掛角無處尋,一任東風滿太虛。
禪是一面鏡,它可以照亮人的心境;禪是一盞燈,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。
中華先賢以大智慧創造的中國禪,其功用不僅僅是在宗教界,它的積極作用影響著整個華夏歷史文明。在今天,「禪」並沒有陳舊,而是曆久彌新,以它古老而嶄新的思想內涵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自己、認識世界。
神學是一門生活的智慧和藝術,在這快節奏的「E」時代,禪能在我們的內心世界灑下清涼的甘露,使我們在塵世的喧囂中蕩滌心靈的塵埃,發現生命的意義,在古老而精闢的禪思中咀嚼人生百味。正如一位禪師所說:「禪是對生命完整意蘊的領悟。」
離開了生活去求禪問佛,無異於緣木求魚。慧能禪師的那首著名的偈子,已經告訴了我們: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。
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
因此,將禪的精神、禪的智慧融入生活和工作中,有助於把生活、工作、事業推向更高的意境,使精神生活更充實,物質生活更高雅,道德更圓滿,感情生活更純潔,人際關係更和諧。
凡心凡念,人的心大多是從浮動處失去純真的本性。如果任何私心雜念都不萌生,只是自己靜坐凝思,那一切念頭都會隨著天際白雲自然消失。心靈會隨著雨點的滴落,有一種被清洗的感覺;聽到小鳥的呢喃,會有一種別樣的喜悅;看到花兒的飄落,會有一種開朗的心境。如此,人生處處是美景,任何地方都有真正的妙境,任何事物都有真正的玄機。一顆心能保持澄清寧靜,生活中的一切都足以引出無限佳趣,並讓人喜悅、愉快,這就是禪宗境界中的「心砥菩提亦空明,靜坐凝思天地空」。
目
錄
1、心如明鏡台 /1
2、禪師化鹽 /1
3、吃飯睡覺也是修行 /4
4、心不及小丑 /5
5、欲壑難填 /7
6、自得其樂 /8
7、磨磚成鏡 /11
8、不慕他佛 /12
9、虎撲先低頭 /13
10、鹽的味道 /15
11、活在當下 /16
12、禪無爭辯 /17
13、這就是地獄 /19
14、心中的落葉 /22
15、聚沙成塔 /23
16、滿與不滿 /25
17、大小都有用 /26
18、度人度己 /28
19、禪師翻跟頭 /31
20、山高怎阻野雲飛 /32
21、飲水,冷暖自知 /34
22、花鮮在水 /35
23、自斷希望 /37
24、石頭獅吼 /38
25、三三見九 /41
26、砍頭落地 /42
27、轉穢為淨 /44
28、風吹雲過 /45
29、佛陀論馬 /46
30、菩薩也殺生 /50
31、心性隨境 /51
32、禪師的洗腳石 /53
33、肉眼心眼 /55
34、聽不懂 /57
35、佈施有度 /58
36、道信拒旨 /61
37、即心即佛 /62
38、獨超物外 /63
39、自悟自證 /64
40、禪化頑石 /66
41、法力無邊 /69
42、心之大小 /70
43、禪是自由 /71
44、慈悲不易奉行 /72
45、無心自然 /74
46、禪說心性 /76
47、只手之聲 /77
48、事事隨行 /79
49、會心頓悟 /80
50、帶不走 /81
51、割肉餵鷹 /82
52、護賊度賊 /83
53、佛子天然 /86
54、清風是知音 /87
55、吃梨的學問 /88
56、佛陀也有苦惱 /89
57、隨它去吧 /91
58、中間人,中間事 /93
59、烏龜自保 /95
60、達摩論寶 /96
61、振聾發聵 /98
62、榮枯一如 /99
63、一動一靜 /101
64、欺世盜名 /102
65、寸絲不掛 /105
66、靈佑踢瓶 /106
67、我也不是佛 /107
68、除草的方法 /109
69、善惡正反 /110
70、斬蛇悟性 /113
71、馬上剃度 /114
72、布袋拖耳 /115
73、佛心寬宏 /117
74、生命才是寶 /118
75、雕刻第一課 /121
76、笑口常開 /124
77、搶不走 /125
78、寬厚仁慈 /126
79、禪無雜邪 /127
80、道信收徒 /129
81、無心是道 /130
82、出世入世 /132
83、悟得自在 /134
84、寬容是金 /135
85、黃檗與唐宣宗 /136
86、傳法要傳心 /138
87、一日不做不食 /139
88、鹽醬人生 /142
89、禪師插秧 /143
90、不勞無獲 /145
91、供果因果 /147
92、沙彌司鐘 /148
93、小沙彌自找 /149
94、恭敬求佛 /150
95、萬物皆有心 /153
96、七裏釋盜 /154
97、空由心造 /156
98、正受燒書 /157
99、性天真佛 /158
100、洗碗掃地 /160
101、勿念竊生 /162
102、欺人自欺 /164
103、生活禪機 /165
104、禪的寬恕 /166
105、佛法無二 /168
106、心生法生 /169
107、求子殺子 /171
108、禪無旁心 /172
109、萬事皆因果 /173
110、白隱與大波 /175
111、禪之不定 /176
112、樹之佛性 /178
113、一缽千家飯 /180
114、心有疑慮 /181
115、嚴師儀山 /183
116、睹影自悟 /184
117、禪之法門 /186
118、心清穢淨 /188
119、一句禪味 /189
120、趙州的真義 /191
121、淨土在心 /193
122、死水不藏龍 /195
123、雪霽便行 /196
124、禪說苦樂 /198
125、法身無病 /199
126、逍遙圓寂 /202
127、花雨不沾衣 /203
128、青草捆和尚 /205
129、不假形容 /207
130、入道三寶門 /209
131、緣起性空 /210
132、個性是為火焰 /213
133、圓滿報身 /214
134、空也之淚 /216
135、心悟其福 /217
136、劍道要訣 /219
137、放下一切 /222
138、煩惱多因貪念 /224
139、隨遇而安 /227
140、心象真跡 /229
141、做事與修行 /232
142、佛的因果虔誠 /233
143、貪念害人害己 /235
144、生死涅槃 /236
145、化緣度眾 /237
146、有業有報 /238
147、賣身修福 /241
148、放下功名 /243
149、我往西方走 /245
150、一覺成佛 /246
151、諸行無常 /248
152、意如虛空 /251
153、鶴林理佛 /252
154、逍遙自在 /254
155、電光火石 /256
156、隱忍為鎧 /257
157、操勞而死 /259
158、四個老婆 /261
159、浪子回頭 /262
160、掉進井中 /263
161、與佛無緣 /264
162、誰是禪師 /265
163、粥與茶 /266
164、活得快樂 /268
165、請衣服吃飯 /269
166、我可以為你忙 /271
167、第一課 /272
168、提起放下 /273
169、真是你的 /274
170、乞丐的夢想 /275
171、臨危自在 /276
172、一生萬法 /277
173、多情人必寡情 /278
174、從容處事 /281
175、禪道在身邊 /282
176、除去閑名 /283
177、第三個金人 /285
178、雨淋兩人 /286
179、超越常識 /288
180、剪指教徒 /289
|